张红岩
![]()
宜春的“靠山吃山”,温泉做主角
作为土生土长的宜春人,说起我们这儿啊,经济的那盘棋就离不开明月山温泉这颗“王”。过去,宜春靠农耕为生,种地种得跟绣花似的,但几亩田地养活的终归只是口袋里几个硬币。而明月山的一汪温泉,被我们祖祖辈辈当成养生之宝,用来泡脚泡澡泡心情。现在,温泉成了宜春的支柱产业,堪比北方城市的煤田,游客一来,商家一起,水里冒出的不光是热气,还有金灿灿的“钱气”,连带民宿和餐馆也跟着水涨船高,热闹得像赶集。按咱宜春的说法,温泉是家门口的“天然提款机”。
二、天生丽质,宜春的山水格局堪比“隐士宅邸”
你要说地理优势,这事在宜春人眼里,简直跟小笼包里的汤汁一样重要。明月山像家里的靠背大椅子,厚重又安心,后头是绵延的山脉,前头绕着袅袅的袁河和秀水。有了这"山水相依",咱这气候适中,夏天不闷,冬天不冻,天然适合发展温泉和养生。宜春的环境就像辣椒炒肉里的青椒,提味还不抢戏,让人待着就舒坦。外地游客来了,第一句常是:“这水跟进口的矿泉水似的,泡着都想念家了!”其实宜春的地理,传统里透着养生经,是农耕文化和自然馈赠的合体,独一份的温泉水,当地人挂在嘴边:“看我们这山水格局,泡汤不怕没故事!”
三、一方水土养一方“嫩货”,农特产品才是本地人自豪的名片
除了温泉,咱宜春还有自己的可爱“农特家族”:明月山下的葛粉、蜂蜜,袁州区的柑橘、茶油,都是地地道道的“土货”。你要问外地人宜春的特产,十有八九会说点心葛粉,吃起来像滑溜溜的果冻,营养还比市售速食强几条街。老农笑说:“宜春的农特产品是泡温泉后的最佳‘搭配套餐’,吃一碗葛粉,仿佛温泉把五脏六腑都洗干净了。”这几年,成了淘宝上的抢手货,论资源基础,不输广东的水果,也不让四川的辣椒。“宜春人好养生”,这不是吹,吃的是土地的厚重,活得是天上的仙气。
四、节庆习俗:温泉节,农耕味儿里的“狂欢派对”
要论宜春的节庆,这里最热闹的就属“明月山温泉文化节”。过去节庆主要是祈谷、祭祖,热闹却有几分庄重。如今,温泉节点亮了整个城,泡汤比赛、温泉知识问答,还夹带土特产展销,把宜春传统的农耕习俗和现代养生生活搅成一锅“杂烩粥”。外地朋友有被节庆吸引来的,泡在水里,一边比谁的鸭脖耐泡,一边聊温泉文化。咱本地人可不腻,习俗里多了几分欢脱,就像老井里摇出了新水花。宜春的节庆,传统与现代像打麻将的俩搭档,谁都不让谁吃亏。
五、教育文化:“山水课堂”塑造独特城市性格
宜春人的教育文化也有“温泉范儿”,课堂里讲的多是农耕故事和山水趣事;老师们讲课像聊天,学生们逗趣功夫不输脱口秀,两岸猿声啼不住,宜春的娃娃们却能用“温泉溯源”为作文开头。知识在这里就像温泉水,流淌着地气。一到假期,不少学校会组织山水研学,带队泡温泉,“学农、学泉、学本地”,拿生物课做成生活知识点。这种独特的城市性格,不是书本里能读出来的,是农耕文化和温泉养生一起熬出来的丰厚底蕴。别的城市孩子放假去游乐园,宜春娃假期泡温泉,学知识还能养身体。
六、人口结构与发展前景:“老中青”齐上阵,宜春“泡”出未来
宜春人口结构变化像温泉水的温度,渐渐升高,多了外地来定居和养老的“小鲜肉”,本地年轻人做温泉周边文旅,老一辈守着自家小田,齐心“泡”出产业链条。过去主打“本地自己玩”,如今变成“全龄互动”,外来的都市白领要健康养生,本地小摊贩要发展经济,温泉产业连线农产品、文化节庆、教育课程,串成一条“宜春链”。发展前景嘛,宜春人都说“温泉水长流水,宜春经济能泡到天亮”,信心可比泡温泉时的水温还高。将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温泉生活混搭到一起,就是宜春这座内陆城市的底气和跟外地最不一样的地方。